商标频遭抢注 中国企业商标国际维权迫在眉睫

〖2006-10-20 20:08:00时〗 本网提供

【字体: 】【发表评论
新闻来源:中国商标专网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尔尔
 


    最近,国内最大对讲机制造商深圳好易通科技公司的商标HYT在俄罗斯、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遭遇恶意抢注。新科、康佳、德赛等知名商标在境外被抢注的消息也时见报端。目前中国品牌商标已进入国际抢注高发期,企业商标国际维权迫在眉睫。
    
    一直以来,国外小公司经常抢注知名商标,如今这种现象出现了升级版,一些跨国公司也利用商标进行不正当竞争。1999年博世·西门子公司在德国注册HiSense商标。该商标与海信的Hisense商标只在中间的字母“S”处有大小写区别,极易导致混淆,两家公司由此展开了长达6年的商标纠纷。
    
    据国家工商总局最新统计,国内有16%的知名商标在国外被抢注,其中五粮液在韩国、康佳在美国、海信在德国、科龙在新加坡都相继遭遇了商标被抢注的命运。每年有超过200起的商标国外抢注案件,涉及化妆品、饮料、家电、服装、文化等多个行业。
    
    按照国际惯例,商标保护具有地域性。目前除美国等少数国家外,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采取注册在先原则,即谁先在该国和该地区注册商标,谁就拥有商标的专用权。根据商标保护地域性的规定,商标一旦抢注成功,被抢注商标的企业就不得在该国或该区域内使用此商标,若违反则构成侵权。因此,不论被抢注商标的企业放弃原商标另创品牌,或是高价回购,抑或是通过法律途径撤销被抢注的商标,都将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延缓其产品占据市场的时间,降低市场份额。因此,商标保护意识的淡薄应引起国内企业的警醒。
    
    值得庆幸的是,一些国内企业已开始意识到这一问题,纷纷出招应对境外抢注风险。最近一家国内知名电子企业委托律师事务所在100多个国家注册商标,欲为其将来进军国际市场做好战略准备。以前企业注册境外商标,最多也就选择十几个国家注册,像这样一次性在100多个国家注册商标还是首次。
    
    但也有一些企业患有“商标短视病”,认为自己的商标知名度还不够,注册为时过早,想等出了名再注册;有的认为自己的商品不愁销路,无须注册;还有的认为办理商标国际注册手续繁、费用高,不愿到商品进口国去办理商标注册。在这种“商标短视病”作用下,大多数企业商标管理薄弱,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基本没有自我品牌市场的“监测预警”系统。
    
    企业要想走向国际市场,在确定某个商标为主要商标后,就应该尽早到国外注册,不论是哪个市场,商标永远是走在前面的。我国企业出口国家覆盖面广,马德里国际商标联盟注册费用并不高。在此注册后,企业可以再考虑到其他国家(有的国家没有加入马德里国际商标联盟)注册,这样可以避免日后因商标被抢注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也是现阶段中国企业应对境外商标抢注的主要策略。
    
 
信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