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渔竿何时才能“钓”出自主品牌

〖2006-10-16 12:47:00时〗 本网提供

【字体: 】【发表评论
新闻来源:中国商标专网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白羽
 


    渔具商店里,琳琅满目的各种渔竿虽都是威海生产,打的却都是别人的牌子。 

  今年2月,世界某知名渔具媒体刊发文章说,目前全世界80%的渔具产品来自中国,而威海的渔竿产量居中国之首。国内唯一一个国家级专业性的渔具产品检验机构———国家渔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就设在威海,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威海是国内重要的渔竿生产基地。 

  但是日前,当记者跟业内人士谈起这些时,他们却羞于提这个“第一”。他们说,威海渔竿长期给国外企业贴牌生产,只是为别人做嫁衣罢了,根本没有自己的品牌。因而这个“第一”很不牢靠,说不定哪天,“第一”就转移到哪个劳动力更便宜的地方去了。 

  渔具城折射出威海渔竿的尴尬 

  “国际化渔具综合商城,直接面向外商采购团,永不闭幕的中外渔具展销会”。这句话是位于张村的威海国际渔具城的广告词。而日前,当记者走进这座渔具城时,看到的却是一派萧条的景象,断壁残垣,冷清落寞。“刚开业时,这里有167家门市,而现在只剩下不到1/5。”一家门市店老板对记者说,“去年冬天的一场大雪把渔具城的顶棚压塌了,如今听说渔具城的大牌子也要拆了,南面要建建材城。可惜啊,当时开业时好不热闹。” 


    记者在渔具城内转了一圈,看到每家门市里都摆满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渔竿,这些渔竿的竿体和包装盒上贴着花花绿绿、各种各样的商标,中文的、英文的、日文的。在一家门市里,一个顾客想买一支名牌渔竿,老板告诉他,“牌子都差不多,没有什么名牌。” 

  记者跟一个门市老板闲谈时,他告诉记者,每个店的背后都有一家本地渔具厂商,每家店卖的渔竿都有超过10种以上的牌子,但却都是一个厂家出的。“在这里,只有光威一家渔具店拥有自己的品牌,也是威海唯一叫得响的牌子。”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威海的渔竿生产,主要靠小厂撑起大半个天。从理论上讲,渔具城这种厂店结合的专业化小商品流通形式应该可以红火起来。现在,这“永不闭幕的展销会”变得如此冷清,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威海渔竿”在全国没有知名度,甚至可以说,根本就没有品牌。没有品牌就没有吸引力,也就难有市场———这是市场经济的“铁律”。 

  威海渔竿患了“贴牌依赖症” 

  “威海的渔竿产业是以一种‘填鸭’的方式被‘喂大’的。”威海渔具协会秘书长汤海滨在介绍威海渔竿产业时这样说。 

  上世纪70年代末,当威海环球渔具还只是一家塑料厂时,一国外客商将一支渔竿样品拿到该厂,询问能否进行生产。1981年,威海第一支渔竿在环球渔具诞生了。 

  80年代中期,国际渔具生产市场开始由日本、韩国向中国转移,一批从事相关行业的工厂逐步转轨,接通了早期的渔具市场,为威海渔具行业的诞生和发展铺就了最初的道路。 

  90年代初,随着国家进出口政策的放松,日、韩等外国客商看中了威海的地理优势和投资环境,携带品种繁多的渔竿样品涌入威海,寻求加工合作伙伴。 

  随后,外商订货量增大,已有的企业无法满足需求,于是催生了一批配套小企业。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威海作为全球最大的渔具生产基地,已经聚集了各种渔具生产厂家200余家,渔竿产量在国内外渔具市场上雄居第一,年产近4千万支,从业人员达1.2万人。 

  然而,“威海的渔竿企业长期以来只等着接活干,这200多家企业多是中小企业,各家90%以上的业务都是给国外企业做贴牌生产,‘打洋工’,根本没有自主品牌。”汤海滨如是说。 

  一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他们生产的渔竿都是贴牌生产,根据客户的需要加工,根本没有自己的牌子。有些渔竿贴上别人的牌子后,又返回中国销售。 

  “我不需要创牌子,我们的订单都做不完。”日前,记者在威海国际渔具城采访时,一位厂家老板对记者说。 

  他告诉记者,他们厂的渔竿品牌不计其数,客户要什么牌子就贴什么牌子,客户多是国外的客商。 

  环球渔具是我市一个重要的渔竿生产企业,但该厂生产的渔竿全部出口,贴的都是别人的牌子。当谈到为什么要这么做时,该厂分管营销的负责人解释说,是为了“接触当地市场”,他表示“以前注册过‘环球牌’,也内销过,但没有市场”,除此便不愿多谈。 

  “用不着搞品牌,没用。有牌子透明度太高,利润空间小。”一渔具生产商给记者道出了其中的“门道”:“光威牌”是大牌子,一支竿进价多少非常透明,你卖贵了,别人便不会买你的货。而不知名的杂牌子、小牌子,真正的成本是多少、价格是否有水分,别人却无从得知。所以,许多厂家不愿创牌子。 

  “生产一支渔竿,需要主竿、渔线、渔轮等30至40个配件,一个企业很难完成。威海能独立生产出一支成品竿的企业少之又少,威海仅渔竿配套厂家就有100多家,基本都是给别人打工。长期以来,养成了‘依赖性’,所以很难创出自己的牌子。”一渔竿生产商对记者说。 

  “我们生产能力有限,订单很多,一年需要七八百万支,没有时间去考虑贴上自己的牌子。就算贴上自己的牌子,由于没有品牌效应,外商也不要。同时,创品牌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企业没有精力去考虑这些,我们能维持这种现状就很满意了。”一渔竿生产商说。 
 
    创出自主品牌才可持续发展 

  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渔具企业热衷于引进外资,但是外资方却把威海变成了他们的生产车间。“外资带给威海的是边缘技术而不是核心竞争力。”这位业内人士说,近几年,威海渔具加工业的大进大出和贴牌生产,造成了出口额的急剧增长。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渔具生产的产业链条却没有拉长,它带给我们的真正实惠也并不多,充其量只是附加了我们廉价劳动力的成本。“威海渔具出口额增长的背后,面临提高‘含金量’的问题。” 

  有专家指出,从渔竿生产行业的现状看,我们仍然可以“衣食无忧”,但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变化,这个“世界车间”很快就会搬走。如果没有自主品牌做核心竞争力,我们这个“第一”坚持不了多长时间。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光威集团先行一步,在品牌建设的道路上扎实前进。 

  据统计,自1987年成立以来,光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已达40余项,先后申请注册了200多个商标,并一直沿用到今天。其中“GW”商标早在1989年就开始在渔竿产品上使用。目前光威集团正努力加强国内攻势,解决光威传统的“外强内弱”的销售格局,争取将更多的光威名牌产品奉献给国内客户和钓友。目前光威集团正在积极申请“GW”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名牌产品。 

  光威一负责人表示,目前企业的高科技含量产品已经形成了生产一代、研制一代、开发一代、储备一代的新型格局,使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对此,业内人士建议,把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精尖产品推向市场,把企业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模式中解脱出来,变为技术、知识密集型的现代企业,是渔具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打造“威海渔竿”的城市品牌应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汤海滨也指出,多数威海渔具企业生产规模较小,产品单一,很难创品牌。此外,威海绝大部分渔具企业设备陈旧,采用封闭保守的家族式管理,设计人员极度缺乏,离品牌化生产经营的要求相差甚远。 

  在这种情况下,让他们家家创自己的品牌既不可能也没必要———“与其让每一个企业孤军奋战,不如通过产业政策将企业整合起来,提高威海渔竿的竞争力。”———义乌单个小商品生产企业的品牌不响,但整合资源创出城市品牌后,小企业跟着受益。 

  为此,汤海滨建议,应该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由行业协会统一组织参与国内外各种展会,打出“威海———世界渔竿加工基地”的城市品牌。 

  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需要行业协会自身有足够的影响力。威海渔具协会的现状让它难当整合资源、打造城市品牌的重任。 

  “威海有渔具生产厂家200余家,可入会的仅占1/5,大家伙儿心不往一处想,怎么创牌子?”谈到渔具协会,汤海滨满肚子无奈。 

  他告诉记者,威海渔具生产历史悠久,可渔具协会去年3月才成立。“这还是在政府的强烈干预下办起来的,至今发育不全,所以成立一年多来起的作用并不大。”汤海滨说,过去各渔具企业之间为争夺客户和原材料等相互竞争,产生矛盾,因此协会成立后,会员们在生产技术、人员培训、原材料等方面从不进行相互交流,各唱各调的观念相当严重,形成不了一个拳头。 

  汤海滨举例说,近年来,韩国渔竿业逐渐转向威海,采购订货时,威海渔具企业竞相压价,自相残杀。因为入会企业少,协会根本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汤海滨还指出,威海渔竿后继乏力还表现在产业链条不完备,上下游均脱节。比如,成规模的渔轮生产厂,特别是生产渔具小配件的工厂,在威海基本上找不到。这对在威海地区形成完整的渔具产业和市场是致命的不足。“实际上,威海已经失去了很多机会,近几年,境外的渔具企业已经在广东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带建厂。我们已经到了不得不觉醒的时候了。”(记者 姜磊)





 
   
  
 
 
信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