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多名搅乱市场

〖2006-10-16 11:40:00时〗 本网提供

【字体: 】【发表评论
新闻来源:中国商标专网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白羽
 


    今年8月底,国家发改委颁布第20次药品降价令,对99种抗微生物药品的零售价格进行平均降价幅度为30%的调整。而近两个月以来,天津不少市民纷纷反映一些降价药难见踪影,同时记者采访发现许多药厂采取了“新瓶装老酒”的方式,刻意强调商标名,一药多名现象仍然非常突出。

  记者在河西区和河东区的6家药店内调查了解到,没有一家药店销售此次降价范围内的红霉素肠溶片。普通的阿司匹林摇身一变成为以“巴米尔”商标为名的药品,售价涨了不少。在河东区的老百姓大药房内,此种“巴米尔”阿司匹林售价为4.5元,此药在其它药房内的价格在4.8元至6元不等。只有国大药店继续销售普通的瓶装阿司匹林肠溶片,售价为1.4元。

  采访中还发现,尽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从今年6月1日起药品商品名不得与通用名同行书写,其字体以单字面积计不得大于通用名所用字体二分之一,但是由于没有对商标名作出规定,市场上有不少厂家纷纷以商标名来打“擦边球”。

  药品的通用名称是国家药典采用的法定名称,不论哪个厂家生产,同种药品的通用名都是一致的。比如,“对乙酰氨基酚”就是该种药品的通用名。商品名是指药品生产厂商自己确定,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核准的产品名称,而商标名是药品厂家通过工商部门为药品注册的商标,享受专有权保护。比如,“必理通”、“泰诺林”即为商标名。记者看到多种常见的抗感冒药品包装的显著位置目前标注的都是商标名,而通用名则被弱化处理不容易看到。而一些随机采访的市民表示并不知道这些药品其实是一种药,因而也未留意这些药品的价格差异。

  据业内人士透露,每次药品降价都会有降价药品停止生产、换个名称和包装再次登场的案例。由于许多企业对国家加强商品名管理采取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做法,今年竟出现了药品生产厂家纷纷将药品商品名注册商标的一股潮流。据天津市天金商标事务所提供的信息显示,本市药品生产企业申请商标案从去年全年的百余件,增至今年9月底的150余件。业内人士指出,最初的药品包装,实际上通用名称应该是占有显著位置的,商标只是一个区分不同厂家的标志,但如今生产厂家纷纷用商标打起了给药品起“小名”的主意。这些“小名”不仅在包装上可以继续“喧宾夺主”,而且同一种药可以因为变化一个商标名称而作为一种新药的面目出现,使患者弱化了对其通用名称的了解。最终,消费者的知情权受侵害,厂家商家更方便从中谋利了。(记者 刘英潮) 
 
信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