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商标贴出大效益

〖2006-10-11 16:04:00时〗 本网提供

【字体: 】【发表评论
新闻来源:中国商标专网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刘丹
 


    一件商标,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 

    宁夏回族自治区拥有一大批具有浓厚地域特色和品质特色的名优特产。但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有着一定历史、独特工艺特色的宁夏农产品,却“躲在山里无人识”。如何保护地方名优特产并使之茁壮成长, 

    证明商标成为打破困局的锐器。 

    土特产+文化+法律保护=证明商标。这是业内人士为证明商标概括出的一个形象公式。 

  证明商标为特色经济发展领航 

    “枸杞改变了中宁乃至全区数万农户的命运,也改写了中宁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这是日前中宁县一位分管农业的领导接受采访时说的话。而这些转变,正缘于证明商标发挥的巨大作用。 

    有着“红宝”美誉的枸杞,是“中国枸杞之乡”中宁县最值得骄傲的土特产。该县栽培枸杞已有600多年历史,特定的生态地理环境和优越的水土光热条件,使这里出产的枸杞品质上乘。但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有效的保护,旺盛的需求使市场上掺杂使假、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现象泛滥成灾,极大地损害了中宁枸杞的声誉,致使中宁枸杞销售一度萎缩。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挖毁枸杞的狂风曾三度袭卷中宁县,最严重时全县枸杞园只剩下2000亩左右。
 
    培育一个品牌,可以带动一方经济。 

    在自治区工商局的帮助下,中宁县相关组织申请注册“中宁枸杞”证明商标。2001年1月21日,我区第一件证明商标“中宁枸杞”经国家工商总局正式核准注册。从此,中宁枸杞走出了“有品名无品牌”的时代,获得了飞跃性的发展。有这样一组数字:证明商标注册后,中宁县枸杞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以年均40%左右的速度增长,目前,全县枸杞种植面积达12万亩,产量2万吨以上。再看市场表现,目前已有241户企业和个人申请使用“中宁枸杞”证明商标,中宁枸杞销售网络已遍及全国136个大中城市和地区,151家“中宁枸杞”专卖店已在北京、上海、广州等43个城市安家,枸杞外销率90%%。依托枸杞产业,中宁县还涌现出早安枸杞豆奶有限公司、早康枸杞公司等10多家枸杞深加工企业,开发出枸杞原汁、枸杞酒、枸杞芽茶等系列产品,年加工转化能力达3500吨。 

    中宁县三亮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窦亨亮告诉记者,过去,内蒙古、新疆、河北等地枸杞均打着中宁枸杞的招牌在广东市场上唱主角,中宁枸杞仅占广东市场的十分之一。而有了证明商标后,各级工商部门依法打假治劣,广东市场上中宁枸杞目前已占据了六分之五。中宁县枸杞管理局负责人骄傲地告诉记者,如今,中宁枸杞已由买方市场转为卖方市场,在市场价格上有了话语权。 

    “中国滩羊之乡”盐池县是我区唯一一个牧区县,品质优良的盐池滩羊成为该县的独特名片。但由于品牌长期得不到有效保护,产品优质不优价,养殖效益不高。2005年6月7日,“盐池滩羊”证明商标获得批准注册,各级工商对“盐池滩羊”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技术规范进行全面规范化管理。“龙头企业+养殖示范村+示范园区+示范户+商标”的管理模式,使“盐池滩羊”的市场知名度一路叫响,农民饲养滩羊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养、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已初具雏形。 

    中卫市环香山干旱地区有100多年种植压砂瓜的历史。长期以来,由于受资金、政策、技术、销售所限,群众仅把压砂瓜作为谋生手段零星种植。2005年6月,“香山硒砂瓜”商标正式注册,每公斤售价增加0.2元,农民人均增收1260元。贴“香山硒砂瓜”商标的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成都、长沙等33个大中城市,并成功进入南方沃尔玛、佳乐福超市和香港、台湾市场。尝到甜头的中卫人今年将硒砂瓜种植面积扩大到50万亩,并将目光锁定证明商标。 

  一枚商标激活一方经济 

    证明商标产品的生产和种植逐渐在地域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为促进农业人口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主渠道。 

    在品牌效应的影响下,中宁枸杞价格已由2001年每公斤10元涨至目前每公斤18元以上,每亩枸杞产值4000元以上,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有1000余元来自枸杞产业,占农业总收入的39%。 

    “盐池滩羊”叫响后,滩羊肉市场价格较注册前每公斤提升了1元左右,每只羊增收4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51.7%%来自以滩羊为主的畜牧业。目前,全县滩羊饲养量达110万只,比封山禁牧前增加了20余万只。在市场上该品牌的售价每公斤比一般羊肉高出2元至4元,申请使用“盐池滩羊”证明商标的企业和个人增至43家。盐池县也随着“盐池滩羊”证明商标声名鹊起,仅今年上半年,就有6家滩羊产品深加工企业落户当地,新加坡、浙江、上海等国内外客商闻“标”而至。 

    在中卫市香山乡深井村,一座座新房拔地而起,村支书孙守斌告诉记者,这些房子能盖起来,正是依靠硒砂瓜。村民张守武种了200亩压砂瓜,去年收入7万多元。有了钱,他的腰杆变“硬”了,花14万元盖起了新房。 

    “一件商标,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在各级工商部门的积极引导、鼓励、扶持下,证明商标这种“地里长出来”的知识产权,既改变了原本“养在深闺”农产品的命运,改变了生产方式,也改变了土地的命运和农民的命运。(记者张晓芳 瞿学江)






 
 
信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