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多牌”莫如“握指成拳”
〖2006-10-9 19:04:00时〗 本网提供
【字体:
大
中
小
】【
发表评论
】
新闻来源:中国商标专网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尔尔
铁岭的榛子火了,今年,产量又创新高,据统计,仅此一项产业总收入就可达2.89亿元。这两年,总是有外地朋友托笔者帮买点儿榛子,可当问到要买哪个牌子时,人家总会反问:“怎么铁岭的榛子还有很多牌子吗?都一样的东西,管它啥牌子,只要是‘水漏’的就行。”
这或许就是铁岭榛子品牌的悲哀,当然不是悲在没有,而是太多,“马侍郎桥”、“铁榛”、“春园”……多得连当地人都说不全,难怪当地农业部门的一个领导都说,太乱了,还不如就都叫“铁岭榛子”。在该市同样情况的还有绿色大米,商标不下于10个,而且几乎都是以乡镇为单位注册的,真是一乡一“品”。但我们看到的是,无论榛子还是大米,全市连一个省级著名商标都没有。
“一品多牌”已经成为了许多地区发展特色农业当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分头注册、“各自为政”,这一现象严重阻碍了农产品品牌的做大做强。
如今,市场消费的趋势是认牌论质,无牌将无位,农民品牌意识增强,及时为自己种养的农产品注册商标,这本无可厚非。但过犹不及,因为同一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具有同质性和资源共享等特点,这就决定了这个乡镇和那个乡镇生产的东西并没有实质性差异,不同商标之间的差异只是名字不同而已。
品牌杂乱至少带来以下三个“恶果”。一是广告战略难以实施,注册商标,只是走出了第一步,品牌要“成长”为名牌,广告不可或缺。但纵观各地,有相当一部分品牌只是徒有其“牌”,商标注册证一拿到手,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究其原因,除了商标持有者不懂得商标的使用和管理外,更为主要的是,广告投入需要一笔不小数目的费用,这对于一些财力不足的企业或乡镇甚至是个体农户而言,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望“牌”兴叹。二是削弱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单打独斗,难以形成合力。三是“各自为政”带来恶性竞争,各牌子之间为了抢夺市场,经常会出现互相压价等诸多“窝里斗”的情况,于是,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农户自身利益同样受到影响。
所以,笔者看来,“一品多牌”莫如“握指成拳”。据报载,河南信阳茶叶早几年也是“百花齐放”,在整合品牌资源,以“信阳毛尖”商标统一对外营销后,迅速蹿红市场。没几年的工夫,茶叶就成为信阳的主要支柱产业。
整合品牌,之后申请“集体商标”,形成合力,统一对外,方为打造农产品“名牌”的明智之举,当然,这需要各级政府的协调与努力,更需要专业协会与农户的配合。(刘立纲)
信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