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字号”商标咋变成“金字招牌”

〖2006-9-27 18:29:00时〗 本网提供

【字体: 】【发表评论
新闻来源:中国商标专网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尔尔
 


    目前,成都市有农产品商标7269件,占全市注册商标总量的16.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居西部第一。考验也随之而至———

  扯了咱的商标往外销“我们的食用菌卖给外省,被扯去商标,换上别的牌子后销往国外。”23日,在金堂县举行的“农副产品推介营销会”上,金堂县蔬菜站站长卿三用无奈地说。

  金堂县是全国第三大食用菌生产基地,年产食用菌3亿袋、26万余吨,生产及加工产值达10亿元。

  2000年以前,全县食用菌加工企业没有一件注册商标。近年来,在工商部门的支持下,食用菌加工企业已注册商标8件。但是,全县20多家食用菌加工企业仍各用各的牌子,由于目标客户分散,品牌一直没能喊响。县政府2004年就倡导各加工企业联手,使用统一的品牌闯市场,但企业从各自利益出发,响应者寥寥无几。

  加工能力是道坎大邑县出阝江镇种植红梅1.1万亩,年产量800吨,有着“中国红梅之乡”的美名,却没显出品牌效应。当地村民刘德辉告诉记者,他种6亩梅林,产量2500公斤左右,因县上加工企业太少,红梅销售难,只好自己烘干,等待时机“贱卖”。

  县农技中心李志尧告诉记者,今年全县1.2万亩红梅喜获丰收,产量达5000吨,县上仅有两家规模不大的加工企业,虽注册有“龙山”、“正胜”商标,但年加工能力只有1500吨,许多农民只好自己粗加工,产品自然也就难卖。而浙江、福建等地红梅种植规模不足万亩,通过深加工后,贴上统一的商标,高价销往国外。

  所幸的是,出阝江镇正与五粮液酒厂及一些饮品公司洽谈,拟建一至两个较大规模的红梅加工企业,最好的出路是依靠龙头企业,打响品牌。

  “公司+农户+商标”探路温江花木是品牌兴农的一个范例。成都万花花卉苗木有限公司为打造品牌,建立了300余亩的苗木自选超市,形成“公司+农户+商标”经营模式,每亩地收益达4000元左右,带动5000多户农户致富。

  公司负责人称,实施精品名牌战略还提高了万花超市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也树立起一个注重品牌的企业形象,由此获得不少商机。

  另一个典型事例是,都江堰日升奇异果合作社成立后,在合作社的组织下,全市猕猴桃统一商标,做大了品牌。如今,已发展社员1580名,猕猴桃年产量达到5000吨,80%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种植户已连续两年户均年增收800元以上。

  缺的不仅是龙头“有商标只说明产品有了统一标识,商标要在市场上打出知名度,才能形成品牌。”省农业厅陈圣伦处长说,没有品牌,就没有市场,没有竞争力;商标转化为品牌,当务之急是大量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在生产、营销策略上走品牌之路。

  成都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成都市按照“扶优、扶强、做大”的思路,发展了一批大型骨干龙头企业。目前,全市年产值或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规模龙头企业已达530家,但规模仍不够大,而且分布不均匀。打造农副产品名牌,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政府要加大引导力度,群众应增强品牌意识。 
    
信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