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呼唤产权意识

〖2006-9-26 23:41:00时〗 本网提供

【字体: 】【发表评论
新闻来源:中国商标专网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尔尔
 


    去年,传韩国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文化遗产,并已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很快将向联合国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一事,犹如给了一直以历史悠远、文化博大精深自豪的国人当头一棒。于是,“国人震惊”!“愤慨者众”!虽然随着事态的发展,结果是我们虚惊了一场:韩国准备申报的“端午节”其实是一场“端午祭”,与中国传统观念中的端午节相比,日子差不多,但内容却大相径庭。但一切远未结束,当时韩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朝鲜日报》发表评论认为,中国如此强调自己是亚洲传统文化的源头,已经表现出某种新的“文化帝国主义”的倾向。

    事实果真如此么?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灿烂的文化也对周边国家有过很深的影响,这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弘扬还远远没有表现出与“帝国”称号相称的力度。与同属亚洲文化圈的韩国相比,几天来的文化保卫战进行得如火如荼,更加彰显了我们在文化领域的弱势处境和弱者心态。

    仔细翻翻,我们丢掉的只是这一个端午节么?
    
    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被其他国家抢先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事情并非偶然。比如,我国传统的皮影戏就被印度尼西亚抢先申报为他们国家的世界文化遗产。还有蒙古国申报的马头琴、伊拉克申报的十二木卡姆等,都是我们国家早有的。
 
    无独有偶,抛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再以商标为例:到目前,美国、日本等国家已经大量抢注了以“少林功夫”为内容的商标,其中包括“少林功夫”、“少林武术”、“少林拳”、“少林全套功夫”等在内的几乎所有商标。再到海外演出,我们不得不担心会有人要求我们不能使用‘少林功夫’的名称。

    这仅仅是巧合么?不是。不谈文化保护和发扬,换个角度看,这是否也是国人产权意识淡薄的体现呢?

    “许多人不愿意接受一个失去祖先、传说和有意义的经历,而由统一的全球消费者组成的国际社会。强劲的地方文化似乎表达了这样的观念:我所在的世界可能已变得更加广阔,但是其中仍有我的一块天地。” 史密森学会民俗学与文化传统中心主任理查德·库林如是说。

    但是如何更好的保护好自己的一块天地,不让越来越趋向于由统一的全球消费者组成的国际社会通过产权的手段侵蚀着难得的一方祖产,便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作为一个小国,韩国人在文化领域取得了成功,其深层次的产权意识也帮助他们得以保护这种成功所带来的成果。不久前,韩国第三次向日本开放文化市场,放开绝大部分日本文化产品的进口限制。这从侧面上反映出了韩国自信的心态。而韩国人正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终于建立了这份信心。反观我国的一些做法却不无根底浅薄、急功近利的痕迹。此次有关端午节的争议也再一次暴露了这一问题。

    整个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如今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没有厚重的文化底蕴,经济发展恐怕也难有后劲。在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我们的时间相当紧迫。毕竟,许多文化遗产和民间技艺,都随时有消失的危险。而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的文化脉络,也似乎在开放的大潮中开始断裂。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积极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并通过产权等手段,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态形成严重的冲击。要想应对这种挑战,光凭一种热情是不够的。要学会通过遵守现代社会的游戏规则来保护我们的文化精粹。其中,产权意识,尤其是从世界范围内看待我们文化遗产的产权意识急需得到加强,这对热心于我们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的各界人士来说任重而道远,对我们的国民来说也是当务之急。
信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