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盛开“萨日朗”

〖2021/8/18 8:34:30时〗 中国商标专网提供

【字体: 】【发表评论
新闻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信息整理编辑:悠乐
 
    “草原上最美的花,火红的萨日朗……”一首《火红的萨日朗》歌曲传遍大江南北。萨日朗是一种花,细小的茎叶,白色像蒜一样的鳞茎,火红的花冠向上卷起。内蒙古草原的人们叫它“萨日朗花”,翻译成汉语就是草原上的山丹花,象征夫妻和睦、多子多福。

  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乌兰毛都苏木乡的萨日朗巾帼民族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汇集了20余名蒙古族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们直接或间接带动1000多人,制作蒙古民族传统刺绣服装、手工艺品。2017年,萨日朗巾帼民族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将“萨日朗”注册为商标。有了自主品牌后,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人民的脱贫致富路越走越宽广。

  蒙古族刺绣,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手工技艺,蒙绣绣品大多是以实用为主。为了传承技艺,合作社在传统的作品中加入了时尚元素,设计出了更适合现代人的产品。刺绣的产品主要包括男女服装、床上用品、抱枕、围巾、手帕、小包、烟袋、荷包、枕头顶(边)、头饰、帽子等,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合作社设计的“草原绣梦巾帼匠心”“札萨克图传统双绣花女子夹袍”等作品多次参加中国内蒙古民族服装服饰精品展(法国卢浮宫)、中国国际时装周等展会。

  “给钱给物,不如给条致富路。”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合作社通过“党员带领基地绣娘”模式,带领广大贫困户开展培训,制作蒙古民族刺绣服饰、手工艺品,增加群众的收入。举办培训班,对贫困户手把手传授刺绣服饰、手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等制作技术,与贫困户签订产品订单,招录贫困户在合作社加工厂就业等,切实增加贫困户收入水平,实现“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龙梅是科尔沁右翼前旗乌兰毛都苏木乡的脱贫户,两年前,她来到合作社学习刺绣技术。“以前在家除了伺候家里的老人外,没有其他的活儿。因为喜欢刺绣,我来到合作社,学会了刺绣技艺。合作社帮助我卖出绣品,挣了些钱补贴家用,我非常高兴。”龙梅说。

  接下来,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将建设民族服装服饰手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加工生产基地,不仅挖掘和传承发展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更重要的是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以加工基地为龙头,带动农牧民群众制作民族特色服饰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等。广大农牧民群众有了就业创业增收的平台,内生动力及造血功能得到增强,农牧民将持续增收,乡村振兴指日可待。人们期待“萨日朗”品牌和萨日朗花一样,开遍草原,开得红红火火。(白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