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南:“沙沟西瓜”商标之争
〖2007-7-12 17:55:00时〗 本网提供
【字体:
大
中
小
】【
发表评论
】
新闻来源:中国商标专网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江丽
早就听说山东省胶南市黄山经济区的“沙沟西瓜”有名,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在靠近该区沙沟村的204国道两旁,一溜两行摆满了西瓜摊,足有三十多个;沿途,不断有各式汽车停下来,有人称上几个西瓜就走,有人先吃上一会儿,然后再捎上几个。在一李姓大娘的西瓜摊上,从胶州前往胶南办事的张先生一行三人正吃得津津有味,“‘ 沙沟西瓜’,皮薄、沙瓤、汁多、味甜,这我们都知道!”据李大娘介绍,像张先生这样的,她每天都会接上十几个,最好的时候,一天能卖出去近千斤!
“市场上人们都认'沙沟西瓜',实际上,我们注册的是‘琴岛沙沟西瓜’。为了这个商标,我们可着实费了一番周折。”该区沙沟西瓜协会会长李廷献介绍说。
原来,早在20世纪60年代,“沙沟西瓜”就已名声在外。为了将这一民间传统品牌作成地方特色名牌,该区2003年启动了“沙沟西瓜”商标注册工程,可一申请才知道,这个商标早已被潍坊安丘市红沙沟镇抢注!没办法,2005年,该区只得注册了"琴岛沙沟西瓜"商标。据悉,一个商标从申请注册至拿到商标注册证大约需要2年多的时间。
作为传统的种植业,西瓜的确为当地农民立下了“汗马功劳”。李廷献就每年种西瓜。今年,他的3亩西瓜亩纯均收入达到3200多元。据了解,在沙沟村,种瓜的农民有600多户,总亩数达到1000多亩;最多的一户种了6亩。在黄山经济区,西瓜种植面积达到8000亩。西瓜,已经成为该区农民创收的重要支柱。
“没有商标,西瓜进不了大商场、大超市,只能摆摊或出去叫卖。价钱提不上去不说,销售也没有保障。”在黄山经济区,很多瓜农都忘不了2002年。那一年,因为上市西瓜多,而市场还是囿于当地、市区和青岛开发区等周边地区,价格一度降到了每斤0.1元甚至几分钱,很多西瓜烂在地里,瓜农苦不堪言。
“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品牌就没有规模,没有规模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效益。”同行的该区王主任说。据了解,注册了“红沙沟西瓜”的安丘市红沙沟镇如今已建成“中国无公害西瓜生产基地”,每年有30多万吨西瓜上市,“红沙沟西瓜”远销广东、上海、北京、江苏、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全国各个地区。
“新的合作社法已经开始实施了,申请的商标也快下来了,我们正在考虑成立西瓜专业合作社,组织瓜农打品牌、拓市场、增效益,让瓜农们在致富路上走得更快!”李廷献透露了下一步的发展计划。
调查手记:商标之争,彰显的是品牌意识。做足农民增收文章,走品牌农业之路势在必行。“沙沟西瓜”商标之争就是一个典型。然而,要真正做大做强西瓜产业(农业),让农民真正得到更大实惠,并不是有了商标就能解决的,还有更多更细致的工作要做。比如政府的宣传引导、政策的倾斜支持、农民的组织发动、土地的流转利用等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了,农民的组织开始有了同其他市场主体一样的法人地位,这无疑为农村经济的崛起打开了更加广阔的天窗。
振兴农业,富裕农民,时不我待!
信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