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抢注 你争我抢“智”者胜
〖2005-8-26 13:47:00时〗 本网提供
【字体:
大
中
小
】【
发表评论
】
新闻来源:中国商标专网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小成
“商标”是现代经济活动中一张重要的“通行证”,很多企业不惜千金打广告搞宣传,为的也就是打响一块“金字招牌”,给自己的产品贴上能够带来高附加值的“驰名商标”。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知名商标被抢注遭勒索的新闻屡见不鲜,这既给那些缺乏“先见之明”的企业带来了难以承受之重,也刺激着那些“头脑精明”的公司与个人投身商标抢注的潮流之中,乐此不疲。
从“留得华”、“苏丹红”、“纤腿观音”、“人造美女”,直至“非典”、“麦莎”……商标抢注之风俨然有愈演愈烈之势,而且还泥沙俱下、良莠混杂。商标抢注,有人渔利有人放血,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看准了就分秒必争
今年1月19日,韩国首都汉城更名为“首尔”后,金华市民李先生凭借敏锐的投资意识,马上将“汉城(HanCheng)”商标的注册申请提交到了国家商标总局。如无意外,具有极大商业价值和潜力的“汉城”商标将被金华人拿到。昨天(25日),记者获悉,网上已经有韩国商人愿意出价50万元人民币,购买“汉城”商标。
汉城作为韩国多年来的首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曾举办过奥运会,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很高,如果将“汉城”作为产品商标,可以为企业节省很多的广告、宣传等费用。不过,按照《商标法》的有关规定,公众知晓的外国地名和县级以上地名,不得作为商标注册。而在汉城更名为“首尔”后,“汉城”已经成为历史名词,不再正式作为地名使用,注册商标的可能性大增。于是,李先生在第一时间获悉改名的消息后,即夜以继日地着手商标注册的准备工作。“那是和时间赛跑,更是暗中与别人竞争,是真正的分秒必争。”1月26日,李先生的“汉城”商标注册申请书已经交到了在北京的国家商标总局。其出手之快之准,令商标总局的专业人士都大为惊讶。国家商标总局于4月底、5月初陆续给李先生发来了“汉城”商标注册申请受理通知书,进入了实质性审查阶段。后来,李先生得知,绍兴等地也有人提交了“汉城”商标的注册申请,但已经比他慢了好几拍。对此,李先生不无得意,“起码这个意识是对的,也抢到了第一点”。
目前,已有一李姓韩国商人表示,出于对国家和民族的感情,他决定花50万元购买“汉城”商标的第43类(主要为餐饮、住宿类)。已开始在中国经营餐饮连锁店的这名韩国商人认为,使用“汉城”这一家喻户晓的名称作为商标,能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
“职业注标人”应运而生
李先生没有固定职业,但从事房产、书画、商标等投资已有多年,“就是凭眼光赚钱”。目前,李先生已经投资10多万元,注册了50多个商标。在2001年新的《商标法》出台之前,自然人注册商标都是被拒之门外的,而现在,商标申请人不但可以以个人名义注册,而且商标权人有权对持有的商标进行自由转让和变更。这为“炒商标”提供了充足的条件,一批批“职业注标人”应运而生。随着政策的放开、人们商标意识的提高,近几年来,个人商标注册逐渐升温,尤其是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如温州、义乌、广东、福建等地,商标注册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投资渠道。
1992年,浙江现代集团董事长章鹏飞花费20多万元,一举注册了和“现代”有关的198个商标,涵盖房产、工业、商贸、家电等43类商标,全国范围内和“现代”有关的商标,98%都被章鹏飞拿下。11年后,“现代”的商标价值开始凸现。2003年初,浙江现代集团与进入中国发展的韩国现代签订了商标转让协议:浙江现代将其注册的“现代”第12类(汽车类)商标过户给北京现代汽车,后者允许在中国使用“现代”商标,“浙江现代”还指定为现代汽车在浙江唯一的一级经销商。此次合作,让浙江现代集团获得了4000万元的收益。
先立名再扬名。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今后在商标上的计较和纷争也将会越来越多。这不仅仅是因为商标所代表的品牌对市场的引导作用越来越明显,还因为商标在良莠不齐的众多竞争者中已经成为最有效的辨别手段。“韩国现代”正是为了维护其品牌形象,才愿意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业内人士分析,按照北京现代现在优异的市场表现,这笔商标权的回购买卖其实一点也不贵,“相对于北京现代每年10亿元左右的利润,几千万元仅仅是零头而已”。
吃一堑就要长一智
据市区某商标事务所的蒋先生介绍,知识产权大致分为三类:商标权、专利权和版权。商标注册对个人或企业来说也是一种投资,虽然它包含着一定的投资风险。目前我国很多企业还缺乏品牌保护意识,对于商标注册等还缺乏前瞻意识和积极行动,知名商标被假冒、盗用、抢注而遭索赔的事屡见不鲜,给很多企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近年来,由于商标管理维护上的疏漏,“唐狮”、“安踏”、“雪中飞”、“豹王”等多个内地知名商标在香港被抢注。被抢注的企业将不得不支付巨额的商标使用费、转让费,否则一旦被抢注的品牌产品在香港的销售被封杀,那么损失将有可能高达上百万美元。
10年前,中国商标被国外抢注的现象并不多见,因为那时候中国的国际品牌还不多,现在抢注频发,从一方面也说明中国商标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越来越强。海外企业抢注商标的目的无外乎两种:一是同业者为了阻碍被抢注商标的企业产品进入市场;二是进行商标倒卖,单纯牟利。这不仅会影响到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而且对于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十分不利。
据国家工商总局最新不完全统计,国内有15%的知名商标在国外被抢注。每年商标国外抢注案件超过100起,涉及化妆品、饮料、家电、服装、文化等多个行业。中国家电企业的知名商标,近年来就屡遭国外公司恶意抢注。就在海信解决了与西门子的注册商标纠纷后不久,新科电子、康佳集团、德赛集团等知名企业的商标在俄罗斯又遭抢注,处境较为被动。对此,我国企业最有效的保护措施就是及时进行商标注册。我国企业只要花很小的代价,在知识产权国际局获得商标注册,便可成为国际商标,从而降低被境外抢注的几率。
蒋先生说,国内不少大公司、知名公司尚且如此,其他一些中小企业在商标等知识产权上的作为则更是不容乐观。我市企业的商标注册和个人商标注册与一些经济更发达的地区比,差距还很大,要尽快地补上这一课,以免吃类似的亏。商标是现代经济活动中十分重要的“通行证”,“商标注册先行”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准则。就“汉城”商标的注册而言,“今天我们抢注了别人的,谁知道明天人家会不会抢注咱们的呢!”
抢注商标也有风险
据“汉城”商标注册申请人李先生介绍说,一个商标注册一类大约要2000元,注册保护期为10年。由于觉得“汉城”商标通用性强、知名度高,他一口气申请注册了“汉城”商标的33类,几乎覆盖了主要的商业商标和服务商标,比如餐饮、服装、酒类、烟草等等。由于覆盖面比较大,费用也就要多一些。
李先生说,他可能是目前市区拥有注册商标最多的个人,某个商标是否值得注册、值得投资,也没有什么绝对而具体的标准,有时候就是凭感觉。同样,对商标这种无形资产的衡量尺度也很模糊,对它的价值只能大致估计,有时候是待价而沽。他的50多只成功注册的商标,现在很多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不过,相对于注册商标前期的低成本甚至“撒大网”而言,只要有几件能转让成功,即使最后的成交价比开价低很多,应该还是有相当的赚头。
紧盯热播剧,找准热门词。“刘老根”、“神五”、“老鼠爱大米”……这些人们生活中出现的热点词汇,往往会成为商标抢注者争夺的热点,一般人以为一旦抢注成功,再以不菲的价格卖出去,就可以获得暴利。可是,“守株待兔”并不完全靠得往。这种抢注商标的投资也蕴藏着相当的风险,抢注商标并非一本万利的如意买卖。
有关专家认为,抢注商标行为的增多,表示人们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提高了,而只要按照《商标法》的相关规定行事,其行为就无可厚非。但商标注册和品牌经营是两码事,某个商标的注册成功不一定就意味着能把它经营成知名品牌。如果抢注商标只为炒作、转卖的话,它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无人问津,血本无归。而在商标抢注越来越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企业应对本身的知识产权进行重新审视,在商标维护上要多投入,避免被人恶意抢注,导致纠纷。
信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