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品牌流失之痛:国产品牌 就像一根稻草?

〖2005-5-9 0:36:00时〗 本网提供

【字体: 】【发表评论
新闻来源:中国商标专网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xwbj#
 #xwtp#

  联想收购了什么?


  2004年12月8日,联想集团以12、5亿美元收购了IBM的全球PC业务。实际上,联想还承担了IBM的PC系统5亿美元的负债,因此,总的收购价应该是17.5亿。那么这么多钱,买到了什么呢?也许很多朋友不知道,IBM不编写PC的软件,大多是用微软的;IBM不生产硬件,芯片是英特尔制造,其他大部分 硬件台湾的代工厂会做得很好;IBM从1998年开始,就不再直接开展零售业务,也就是说,他自己也不直接掌握销售渠道;IBM的PC系统也不产生利润,实际上,近几年他一直亏损。那么,联想没有买到软件,没有买到硬件,没有买到渠道,没有买到利润。买到的是什么?根据协议,买到了IBM品牌在PC方面五年的使用权。

  17.5亿美元,不是IBM品牌的五年使用权,而是IBM品牌在PC方面的五年使用权,而PC系统的税前利润只占整个IBM公司1%。假定IBM还存续100年,不难用简单的算术还原出,IBM的品牌价值。


  国有品牌等于一根稻草?


  这里我们无意论述联想的得失,但可以看到,品牌对于外国人来说,无异于一只会下钻石蛋的鸡。但为什么到了中国品牌,就成了一根稻草呢?

  1996年,达能收购了饮料巨头娃哈哈,在临近签字之际,法国人说,我们也想同时购买你们的品牌,就算5000万元人民币吧。娃哈哈公司喜出望外,在年底,国内某评估公司为其评估,品牌价值为26亿元人民币。

  国内啤酒的第一品牌,青岛啤酒,在2003年1月23日召开的临时股东大会上,通过了“公司与全球最大的啤酒巨头美国安海斯—布希公司(AB公司)签署的《战略投资协议》”的议案和“批准及同意由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根据《香港公司收购及合并守则》向青岛市国有管理资产办公室、安海斯—布希及与他们各自一致行动的人士授出豁免,容许该等人士毋须提出强制性收购建议、收购本公司所有已发行的股份”的议案,按照协议,青啤将向AB公司一次性发行总金额为1.82亿美元(约合14.16亿港币)的定向可转换债券。债券在协议规定的七年内将分三次全部转换成股权,AB公司在青岛啤酒的股权比例将从目前的4.5%增加到27%,成为青岛啤酒的第二大股东。青岛啤酒在2002年的品牌价值为75.83亿人民币,完全没有计算在收购的资产之内。

  这些例子不胜枚举,著名的国产品牌,就像一根稻草。


  问题出在了哪里?


  国人每天把品牌喊得震天响,言必称品牌战略,品牌经营,但品牌战略和品牌经营是什么?包含哪些要素?很少有人能够回答。

  企业买一支铅笔,5角钱,还要经过登记入帐,使用铅笔时,要填写低值易耗品领取单,管理人员核销等步骤。一台电脑,也就是几千元,还要列入资产负债表,成为固定资产,经常清算。品牌可能是其公司最大的资产,动辄数十上百亿,却没有一个人对其负责。就像路边的一根稻草,谁闲着无聊,就拿走好了。

  品牌管理的缺位,是主要原因。绝大多数企业,仍然没有专门的品牌管理部门;已经设立的品牌管理部门,绝大多数没有完整、全面、专业的管理品牌。大多数企业的品牌管理在法律部,认为只要做好商标的注册、续展,就是保护好了品牌,殊不知品牌是市场的产物,在与消费者的互动中形成,品牌价值在于和目标关系人的强弱关系。品牌管理认识的偏差,管理行为的不严谨,造成了品牌价值流失。


  国际通行的收购惯例


  2000年3月,位居世界第四的日本烟草公司以78亿美元收购位居第三的美国雷诺斯公司(RJR)的海外业务,其中50亿为收购美国雷诺斯公司的股票价格,27亿是支付骆驼、云丝顿、沙龙这三个知名品牌的价格,另外1亿是其他的一些费用支出。

  强势品牌非常有价值。强势品牌表现出的适应需求的变化,和保证需求稳定的非凡能力对投资者具有独一无二的吸引力。现在,关于品牌的一个重要问题不是如何创建、营销,而是如何使人看到它们的成功及其财务上的价值。与通过多年无利润可言的营销、广告、促销和支持来创建一个强势品牌相比,购买一个现成的强势品牌一般具有更大的经济意义。众所周知,大多数新产品开发项目不能成为市场的购买热点------对应于像任天堂(Nintendo)计算机游戏这样的成功新品牌,市场上存在着一百个左右不成功的竞争者。因此,收购一个已具有坚实客户基础的强势品牌,比从头开始做起更容易。

  早在1985年,英国食品和烈性酒企业大都会公司以55亿美元收购了皮尔斯勃瑞公司(Pillsbury),皮尔斯勃瑞公司拥有皮尔斯勃瑞、绿色巨人、伯格。金,此收购价格比它的股市价值高50%,是其有形资产价值的7倍。


  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


  品牌是资产。根据《国际会计准则》,资产的定义是:企业拥有或占有的,能为企业带来当期和/或未来收益的客观存在。经过无数次的实践证明,品牌能够为企业带来当期和/或未来收益,并为企业所拥有,因此,它是资产。另一个证明是在英国大都会于1985年1月1日的实践后,很多购入的品牌价值作为企业的一项无形资产,已被国际会计准则(IAS)批准,列入资产负债表。同时,企业自我产生的品牌价值,很多企业和会计公司也多次建议列入资产负债表,虽然这只是一个议题,但这也是一个趋势。

  对品牌在资产负债表上的价值,其摊销政策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前根据配比原则,购买的无形资产应在一定的时期内,逐年摊销。现在美国会计准则规定,按照客观性原则,除非购买的品牌价值有明显的减值,不必摊销。以联想收购IBM的PC为例,如果按美国会计准则,这12.5亿美元应该列入公司资产类的无形资产帐户,每年摊销2.5亿。如果是永续拥有,就可以不做摊销,而以前是必须要摊销的。


  品牌资本化概念


  内地在品牌价值的应用上是弱项。虽然市场中合资合作、兼并重组等项目日益增多,但把品牌进行资本化,即把品牌应用到财务中,让品牌作为一项资本,产生财务收益,仍未受到足够重视。主要表现在:一是大多数品牌没有量化其价值。目前全国城镇企业总数约920万个,其中进行过品牌价值评估的约5000个,为0.05%左右。二是企业在进行资本运营中,品牌资产很少被量化作价;三是虽然国家证监委对上市公司品牌使用费,有披露的规定,但上市公司在国内只占很小一部分。并且即便是上市公司,也有大部分企业没有实行内部有偿使用品牌。截止2004年2月内地上市公司1404家,抽样调查显示,只有10%企业实行了内部有偿使用,并且很多是象征性地收取。

  北京正蕴奇品牌营销咨询有限公司提出,品牌资本化的定义是:把品牌应用到财务中,让品牌作为一项资本,产生财务收益。


  品牌资本化的几种模式


  当前国内品牌资本化的几种主要模式有:

  其一、品牌资产进入股本。在兼并、收购过程中,把品牌作为无形资产计入股本。国家公司法规定,无形资产可以占公司股本的20%。在实际运作中,一些非上市公司或一些开发区的企业,其无形资产可以占到35%。近期珠江钢琴在资本扩张中,就与对方协商,将品牌资产计价20%,注册到被购并企业的股本中。也有一种情况,在与外资公司的合作中,抵销对方的无形资产。如对方是著名国际品牌,我方的著名国内品牌,因产品主要在国内销售,对国内市场来说,两个品牌都有差不多的购买驱动力,因此双方的品牌资产可以同比例计入股本,或互相抵销。

  其二、使用品牌收取特许使用费。在《恒源祥特许加盟协议书》中,公司规定加盟企业应有偿使用品牌。收取特许使用费是国际通行的做法,部分著名企业将其某一方面的生产和经营权卖给其它公司,获取品牌收益。如梦特娇、绿丹兰等,把部分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权拍卖出去,自己只管技术指标,只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就可以销售。燕京啤酒集团对集团内的控股公司,计件收取品牌使用费。

  其三、品牌用于融资。在大家的背景资料中,看到了金得利等企业用品牌作抵押贷款。从上面的论述中,看到品牌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产,资产当然可以用于抵押。在国外的贷款操作中,把可由企业自由使用和处置的抵押,(如应收帐款,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必然会自由处置,有所增减。当然这种抵押更多用于无形资产),称为floating charge。也许这种方式在国内实施还有一个过程。

  更多的,品牌融资表现在授信。因为企业良好的经营,强大的品牌效应,金融机构在不需要企业具体资产抵押的情况下,授于企业一定的贷款额度。如果没有强势品牌,企业的持续经营缺乏有力保障,金融机构也就不会授于足够的额度。


  品牌资本化的三大模块


  针对中国现在存在的上述问题,北京正蕴奇品牌营销咨询有限公司开发出了相应模块。

  1,品牌价值评估模块。品牌价值是企业价值衡量的重要依据,是购并中的关键参考因素,是衡量品牌管理成果的重要标准,是对消费者的直观影响,是品牌融资的法律依据。

  通过国际公认的评估方法,对品牌价值进行量化评估。评估工作主要分析以下三个因素:一是品牌管理、建设、推广情况;二是品牌的超额利润率和超额市场占有能力;三是品牌的发展空间。

  2,新组建公司品牌资本化策略模块。根据《公司法》规定,在新成立的公司中,可以品牌价值入股,股份的最高比例是20%。在新组建的公司里,是以品牌价值占有一定的股份,还是以品牌价值收取一定的品牌使用费,要经过精密的计算。大陆企业在高速成长,外资企业在急遽涌入,通过独资、购并、合资、合作组建新公司,往往是事情逼着人走。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新公司,在品牌策略上做好事先筹划,将避免青岛啤酒事件的再次出现。做好品牌策略准备的价值,远远大于对单项设备新旧程度的讨价还价。

  3,公司内部有偿使用策略。产品形成强大的购买驱动力,需要强大的品牌,越是产品线长,产品数量多,就越需要足够强大的品牌;强大的品牌,又需要足够的资源来支持,也就是说,最好集合该品牌所覆盖全部产品的收益,产品的部分收益用于支持品牌,形成强大的品牌进而支持产品的开拓,形成良性互动。如果能把品牌作为资产来经营,可以保证品牌的良性发展。内部有偿使用,使品牌建设费用较合理分摊,达成品牌的良性循环。

                                           (来源:中财网 作者:中华品牌战略研究院理事长 陈刚) 
信息分享: